我叫何浩,1997年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,当时学校名称还叫攀钢一中。
在高中学习时,很多老师对我的影响深刻。比如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彭良荣,物理老师张敏等,他们教会我严谨的逻辑演绎和分析方法,以及物理系统和抽象原理,为我的理科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之后我进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习,在大二那年参加了创新杯大赛设计爬楼梯机器人,大三时参加网络安全与过滤工程项目,并于2000年通过全国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,开启了我的创业过程。前后九年时间创办了两家IT企业。2009年我又回到了清华大学,在先进技术研究院从事系统仿真方向的课题与研究。
总结我的学习过程,本科期间专业是机械设计与自动化,自学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。研究生阶段师从北理工的丁刚毅老师,他是中国计算机仿真协会副理事长,我跟着他学习软件工程。博士阶段师从中科大汪箭老师,燃烧机理计算机仿真方面的专家,我跟着他学习计算流体力学与火灾仿真。从大学创业开始,我分别从事过网络医疗、成本核算和金融仿真以及目前在做的系统仿真课题与理论研究。
一路走来,还是有挺多感触的。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与实践,但更关键的还在人。能有幸师从那么多学术专家和泰斗,研究最前沿的科技,是非常幸福的事情。回过头来看看,高中阶段,尤其是高三时期觉得很苦的日子,简直都不值一提了,这是知识拓宽了一个人的眼界和境界。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,人生还有更大的境界,远远超过你现在的认知。
当然,“合抱之木始于毫末”,如果没有青年时代尤其是高中阶段的人生积淀,我想也很难有后来的经历。
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,我受益最大的有两个方面。一方面就是我从老师们那里学习并建立了系统的方法论,建立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认知框架。如同物理学理论一样,将所学的各类知识和学科,通过实验、观察、抽象、融合,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。另一方面就是工业思维对我的影响。我的家人都在攀钢工作,包括父亲和两个姐姐,那时攀钢一中也多次组织了深入工厂生产一线的参观活动,了解攀钢公司的各个主要工厂,热轧、炼铁、炼钢、轨梁、冷轧等等,这些青春的记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工业意识的烙印。他们几乎一直贯穿在我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,让我对机械有着天然的亲切感。
最后我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清华大学的几个标志,大学的正门上有八个字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 ”,这是清华的校训;大礼堂前方的日晷上有四个字,“行胜于言”,这是学校的校风;甲所餐厅前的石山上有八个字,“清芬挺秀,华夏争辉”,这是清华人的本心;东操场上有十个字,“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”,这是清华人的行动。诸多内涵似乎都在这些标志之中,细细品味,与君共勉。
今年适逢母校四十华诞,本来计划好回来的,因疫情没能成行,很遗憾。在此祝福母校越来越好,祝愿更多的学弟学妹能从七中起步,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。
何浩,1997年从攀钢一中考入清华大学,现任清华大学实时系统实验室、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所所长。
何浩简介: